“亲爱的同学们,昨日阅兵的盛况是否还在我们心中激荡?礼炮轰鸣震响四方,升旗手目光如炬正步铿锵,海陆空梯队意气高昂,都彰显着大国威仪与使命担当,令每一位中华儿女豪情满腔”。9月4日,南皮县第一中学的礼堂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沧州师范学院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负责人、齐越传媒学院院长张海燕教授带着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的深刻感悟走进校园,开展了一场题为“诗礼文化与校园礼仪”的精彩授课。500名新生现场聆听,另有28个班1700名新生通过教室的同步直播,一同探寻诗礼文化,汲取阅兵中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

张海燕以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箴言开启讲座,将此次阅兵与诗礼文化紧密相连。她向新生介绍,从宋代《太平寰宇记》和《南皮县志》可知,沧州是“中华诗祖”尹吉甫的故里。尹吉甫是西周名臣,辅佐周宣王实现王朝中兴。彼时,少数民族猃狁来犯,兵锋直抵泾水北岸,国家危在旦夕。尹吉甫奉命出征,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率军将猃狁击退,解除了国家危难,护百姓周全。《诗经》中的《六月》等篇章,对他的功绩与品德予以赞颂,其中“允文允武,万邦为宪”更是高度评价了他的品德与才能,称其为各国的楷模典范。尹吉甫身上的家国担当,与阅兵所展现的民族精神高度共鸣。尽管二者相隔千年,但都彰显着中华儿女为家国挺身而出的坚定信念,激励着后人传承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解读“华夏”二字时,张海燕引《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再展阅兵中护旗梯队的雄姿、战旗方队的荣光:“阅兵是大国礼仪的极致展现,从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到迎接烈士遗骨回国,再到昨晚的铁甲洪流,都是‘礼’的当代传承——它不是刻板的规矩,而是藏在血脉里的家国大义。”

在实践训练环节,张海燕以阅兵军人的站姿为范本,指导新生“站如松、坐如钟”,既融入沧州“待人以诚”的风尚,更提醒大家:“军人的挺拔,源于对使命的坚守;我们的礼仪,当源于对文化的认同、对未来的担当。”被邀请上台的多名新生,在张海燕的纠正下调整站姿,礼堂内的灯光映照着认真演练的身影,构成一幅“传礼育人”的生动画面。

讲座结束后,张海燕还与学校年级负责人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进一步推广诗礼文化的具体路径,探讨在“推普周”期间联合开展“致敬中华诗祖尹吉甫”等系列活动,让文化传承从课堂延伸到校园生活的更多场景。

这场“诗礼文化”课程,以“文化溯源—精神解读—实践落地”为主线,串联起中华礼仪精髓与沧州地域文化脉络,让全体新生在认知上明礼、情感上共情、行动上践礼,完成对文化根脉的深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