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沧州师范学院以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目标,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扎实做好迎评自建工作,全方位展现各学院特色与育人成果,教务处推出“一院一特色”系列报道,聚焦各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与丰硕成果,彰显教育教学特色亮点,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传承齐越精神红色铸魂育人
学院简介
齐越传媒学院以我国人民广播事业奠基人、播音泰斗齐越先生命名,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传承红色基因、培育传媒英才”的办学使命。学院构建了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为双核心的学科架构,形成了播音与主持艺术、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四大专业协同发展的专业集群。这种学科专业布局既契合了传媒行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又通过差异化定位实现了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已累计为京津冀地区输送优秀传媒人才近千名。毕业生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特点:在传统媒体领域,主要就业于沧州广播电视台、张家口广播电视台、承德报业集团、山东烟台电视台等地方主流媒体机构;在新兴媒体领域,就业于京津冀地区各级融媒体中心;此外还有相当比例毕业生进入政府宣传部门、互联网企业和传媒公司工作,形成了覆盖传统媒体与新兴业态的就业网络。
一、红色文化育人:铸魂培根的思政教育范式
学院将齐越精神作为思政教育核心资源,构建了“浸润式、体验式、实践式”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具体实施路径包括:
1.红色教育基地建设
依托齐越教育馆这一重要平台,由党委书记亲自上党课,并为“齐越班”举行庄重的授牌仪式。同时设立党员先锋岗,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

2.特色品牌活动
每年坚持开展两次齐越墓祭扫活动,通过庄严肃穆的仪式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信仰。其中,“齐越班”以传承齐越精神,争做行业先锋”为班训,实行“双导师制”(专业导师+思政导师),定期开展经典诵读、红色作品创作等特色活动。


3.课程思政创新
在专业课程中深度融入思政元素:《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融入“红色新闻史”案例教学,组织学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开展助农实践活动并撰写深度报道。《广告文案》课程开展“红旗广播站”“乡村振兴公益广告创作”等项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实践。
近三年,学生创作的6部乡村振兴作品登上学习强国平台,3部作品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红色全景资源创意展示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二、“周行计划”育人:全过程、全方位培养模式
学院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了“周行计划”育人体系,其主要特点包括:
1.个性化培养机制
为每位学生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从大一入学起就配备学业导师、实践导师与职业规划导师,形成“三师联动”的培养机制。导师团队通过“周指导、月总结、学期考核”的方式,在专业学习、实习实践、职业发展等方面提供精准指导。

2.项目化实践教学
针对不同专业特点设计实践项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根据学生兴趣特长,指导组建短视频创作、新媒体运营等项目小组,对接企业需求开展实战训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主持活动、进行博览会讲解,积累实战经验;广告学专业:开展“品牌赋能”实战计划,对接本地企业需求,开展品牌策划与广告设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打造“剧创工坊”实践平台,开展校园微电影、微短剧创作实践。



3.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四维评价”体系,将课程成绩、实践成果、竞赛表现、职业发展纳入考核指标,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近三年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
三、社会服务育人: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平台
1.语言文字推广
作为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学院构建“语言+文化+技术”推广模式,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育人价值。在“童语同音”计划中,开发“线上课程+线下培训+智能测评”三位一体教学体系,为新疆、云南、广西等地培训教师500余人,相关成果获教育部通报表扬。
2.重大活动服务
学院连续三年选派优秀学生参与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讲解工作,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次。张龙萱同学为国家领导人讲解大运河文化的事迹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充分展现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3.校地合作项目
与长城新媒体、沧州广播电视台、沧州报业集团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承担“大运河文化带传播”“乡村振兴品牌建设”等课题18项。为市人大、政协设计“一图看懂人大工作报告”,为河北省军人事务局等单位制作专题片,多次收到表扬信;与12所中小学开展“语言文字帮扶计划”,开发校本课程《诗经诵读指要》,培训教师300余人次,形成“高校—政府—中小学”协同育人网络。
四、品牌矩阵育人:形成专业融合的创新实践体系
1.“齐传”号集群启航
学院以专业群为依托,打造“齐传”系列品牌课程与项目,形成“一专业一品牌,一课程一特色”的发展格局。“齐传添翼”新媒体实战项目聚焦乡村振兴,开展旱碱麦直播助农活动,新华书店正版图书销售活动,被人民日报、央视频、长城网、凤凰网等主流媒体报道;“齐传添智”师生服务团队在大运河沿线老字号品牌创新、非遗传承与保护等方面深耕,赋能区域品牌升级发展;“齐传红石榴”志愿服务团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宗旨,开展“双语播音培训”“民族文化传播”等活动;“齐传添亮”团队以“用专业传递温暖,以声音点亮光明”为宗旨,充分发挥传媒专业优势,创新开展“带盲童看电影”等公益项目。

2.打造“诗经诵读”特色品牌
“诗经诵读”项目通过“学习强国”平台传播,累计点击量超9000万;开设“周末诗经品读会”党建读书服务品牌,形成全国图书馆学会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型案例。
这些品牌项目以课程为载体,以实践为驱动,实现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的融合培养。学生在项目中担任策划、编导、主持等多元角色,平均每个项目参与学生达30人,孵化创新创业团队3个,学生在校创建公司2个,获省级以上奖项多项。

齐越传媒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传媒学院,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传媒人才作出更大贡献。